关于甘肃旱情损失超21亿的问题,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甘肃旱情损失超21亿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甘肃定西今年旱情到底有多严重?
定西属于中温带干旱气候,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再加上高原,山地地形较高,阻挡温润气流。导致本地区干旱少雨。冬季严寒干燥,夏季高温降水稀少。平均降雨量350毫升,地势高,多风季。多山地,虽有降雨,但都是暴雨,山洪,蒸发量1350毫升。自东向西成递减趋势。
甘肃什么时候能解除旱情?
已经基本结束。由甘肃白银兴电工程管理局承建的甘肃中部引水工程经过多年的建设已接近尾声。该工程是从黄河取水,通过原有泵房梁道扩建改造的方式加大流量,向甘肃中部延伸,灌溉面积和受益面积不断加大。从根本上解决了中部地区长期干旱面貌。
2020年甘肃干旱吗?
甘肃省深居内陆,干旱半干旱区占全省面积约76%,是气候变化敏感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干旱少雨的气候特征,严重制约着甘肃经济社会发展。
据了解,7月21日以来,甘肃高温过程累计时间长,影响范围广。该省河西大部、陇中北部和陇东南大部地区累计高温日数在5至15天。7县(区)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定西市北部、白银市南部等地旱情反弹,天水市渭北旱象露头并发展,高温干旱叠加不利于玉米开花授粉和马铃薯块茎膨大。
事实上,7月下旬中期,甘肃河东大部旱情解除,仅陇中北部存在轻度干旱。但随着全省大部出现高温少雨天气,土壤失墒加速,陇中北部、庆阳市西北部、天水市、甘南州大部等地出现轻度及以上干旱。此次干旱范围和程度为2017年以来第二重发年份。
特别干旱。2020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4℃,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19.9%,高温过程累计时间长且影响范围广……记者10日从甘肃省气象局获悉,7月下旬以来,甘肃大部出现高温晴热天气,平均气温为近5年最高,河东降水明显偏少,陇中局地旱情反弹,个别地方旱象露头并发展。
甘肃降雨量为啥越来越多?
多重原因促使大气环流异常是造成西北地区降水异常的直接原因,而大气环流异常归根到底还是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早在十多年前,中国冰川学奠基人、中科院院士施雅风综合分析了西北地区气温、降水、冰川融水等变化资料后,提出了西北气候可能正由暖干向暖湿转换的推断。根据观测和未来50年模拟预估的变化趋势来看,施雅风先生提出的判断非常准确。西北多地降水增多除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外,人类活动的增强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气候的异常。
面对“新常态” 趋利避害改善生态环境
对于包括甘肃在内的西北干旱地区来说,降水增多既是气候变化的“新常态”,也是“新挑战”:一方面,降水增多将有助于缓解旱情;另一方面,受强降水影响,黄土高原山大沟深的地形地貌极易形成洪涝等灾害,而相对薄弱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应对这些突发灾难时又成为短板,甘肃“爱水又怕水”。
甘肃降雨量多主要是由于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副高边缘的暖湿气流在副高西侧形成急流,水汽大量向北输送。
甘肃河东恰处于副高西北侧外围影响区,丰沛的偏南暖湿气流输送到甘肃河东,为明显降水创造了水汽条件,因此,才导致甘肃降雨量增多。
因为印度洋水汽输送加大,低空水汽从西南地区北上,然后在低空有利形势下拐弯进入青海内部和甘肃中西部,利于降水增多。
降水增多本身利于西北植被增多、生态环境的改善。但也有个问题,在于极端降水可能增多,致灾风险也在加大。
中国干旱最严重的是哪年?
1959年,中国遭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旱灾。
以河南省为例,从1958年12月到1959年5月,河南省的降水量仅为86.3毫米,相当于上世纪50年代一个正常年份降水量的1/10。河水断流、井塘干涸、水库无水、麦田枯黄,一场冬、春、夏连旱给农业带来了灾难性打击。
此外,包括西北传统干旱省份在内,中国南方和北方的21个省份都受到了旱灾的影响。
旱情在随后的两年内并没有得到缓解,到了1961年,河南全省的粮食产量比1955年下降了将近一半。当时,地处中原的河南还是一个粮食无法自给自足的地方。
从1959年起,黄河中下游普遍少雨,1960年黄河从山东范县至济南一度断流40多天,当时,干旱程度已为黄河流域范围内百年一遇的重旱。1961年,干旱的范围继续向南扩大到江淮平原。
一八七六年
一八七六年,此时是光绪二年,经过了一年的持续干旱似乎没有减弱的迹象反而更加严重,依然是长久地得不到降雨,此刻受灾范围由北方逐步扩大到全国,绝大多数的粮食作物因为干旱绝收死亡,更可怕的是,在北京周围发生了蝗灾,而在夏秋时节又有的地方出现了水灾,这一年,简直三大天灾集聚一堂,而这一年也是颗粒无收,民不聊生。
夏代末年(约公元前1809年),伊洛河流域大旱,“伊洛竭而夏亡”。
商朝成汤十八年至二十四年(约前1766—1760年),连续七年大旱,河干井枯,赤地千里,民无死所,白骨遍野。
周朝自宣王末年到幽王初年(约前803—780年)大旱灾与大地震直接加速了西周的衰亡。
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4年),四月,关东旱,郡国四十余饥,人相食。
王莽建平四年(前3年),史载“连年久旱,亡有平岁,北边及青徐地,人相食……饥民死者十七八”。
晋怀帝永嘉三年(公元309年),大旱,造成江、汉、河、洛皆竭。
唐中和四年(884年),江南大旱,引发饥荒,人相食。
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史载“南方大旱,种粒皆绝,人多流亡,因饥成疫,死者十二三”。
元朝天历元年(1328年)至至顺元年(1330年),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省连年大旱,饥民相食。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河南“大旱遍及全省,禾草皆枯,洛水深不盈尺,草木兽皮虫蝇皆食尽,人多饥死,饿殍载道,地大荒”。此后陕北连年大旱,流民激增,终于引发大起义,明朝统治也随之而终结。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全国13省受旱,“草根树皮,搜拾殆尽,流民载道,饿殍盈野,死者枕藉”。
光绪三年至四年(1877—1878年),华北大旱,“晋豫奇灾,居民死者百数十万”,史称“丁戊奇荒”。河南、山西受灾最重。史载:“河南全省大旱,夏秋全无收,赤地千里,大饥,人相食”。
1920年,中国北方大旱。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河北等省遭受40多年未遇的大旱,灾民2000万,死亡50万人。
1928—1929年,华北、西北、西南等13省535县大旱;陕西全境共940万人受灾,死者达250万人。
1942—1943年,中原大旱,仅河南一省饿死、病死者即达300万人。
1972年全国特大旱灾
全年受旱面积3069.93万公顷,其中北方的旱灾为建国以来所罕见。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宁夏、内蒙古、辽宁 、吉林 、黑龙江等省(市、自治区)先后出现春旱;入夏后,除黑龙江外,上述地区仍然少雨,形成春夏连旱,旱情日益严重,旱区有所扩大 ,甘肃出现夏旱。
据史料记载,我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旱灾应该是公元1637-1643年的“崇祯大旱”。“崇祯大旱”持续时间之长(前后持续约7年)、受旱范围之大,为数百年所未见!当时我国南、北方共有23个省(区)相继遭受严重旱灾。干旱少雨的主要区域在华北,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等地区都连旱5年以上。旱区中心所在的河南,连旱达7年之久!以公元1640年的干旱最为严重。1640年以后,北方降雨逐渐增多,旱灾转变为“北涝南旱”。而在此期间,瘟疫流行、蝗虫灾害越发猖獗。
到此,以上就是关于甘肃旱情损失超21亿的内容,希望甘肃旱情损失超21亿的5点整理对大家有用。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